童靴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童靴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共泸州市委关于围绕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发布时间:2021-01-11 11:56:57 阅读: 来源:童靴厂家

(2018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中共泸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体会议对未来三年围绕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推动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省委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一系列重要要求,是泸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全面把握省委对泸州工作定位和要求。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作出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对泸州工作提出一系列定位和要求,为泸州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必须全面对标落实省委重大要求,把“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目标统领,把“建设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作为泸州开放发展的时代方位,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泸州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作为泸州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进出川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作为泸州交通建设的功能定位,把“积极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作为泸州社会事业发展的着力重点,把“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泸州生态建设的重大责任,全面推动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在泸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坚定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各项部署。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委八届四次、五次全会围绕泸州“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等目标任务作出一系列谋划和部署,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抓落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拓展新空间、借用新力量、争创新优势、取得新成效。围绕体现高质量发展效益,着力做大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围绕集聚高质量发展动能,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力促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型经济提档升级。围绕做强高质量发展引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整体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围绕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围绕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泸州各项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二、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开放引领攻坚行动,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省委作出了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战略部署,赋予川南经济区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的特殊使命,明确支持泸州增设国家开放口岸等。未来三年,泸州必须全面融入全国开放大战略大格局,以自贸区建设引领高水平高层次开放合作,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内陆开放新高地。

建设开放大通道。加快高铁建设突破,重点推进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高铁川渝段、城北高铁枢纽站建设,加快泸遵高铁前期工作,到2020年,“三路一总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步推进叙大铁路、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泸遵货运铁路大村至遵义段建设和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三路一改造”项目。高标准建设泸州港系列作业区,加快长江黄金水道泸渝段安全整治,力争挂牌泸州航运物流交易所,打造四川主要水上外运口岸。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积极开辟新航线,大力发展航空货运,争创航空开放口岸。完善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古蔺至习水、泸州至荣昌、叙永至威信、泸州至永川、成都至贵州(古蔺段)、重庆经赤水至叙永等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建设,提档升级城际通道、城市过境路段等国省干道。依托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公交都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等国家级示范创建,优化运输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强化重大交通项目对接合作和资金保障,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和综合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政策性银行以及川投、省铁投、省交投等省属企业支持,加大市场化投融资力度。

打造开放大平台。高质量建设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打造内陆开放发展先行区。深入推进海关、检验检疫、海事、金融、税务、政务服务等领域系统集成和“首创性”制度创新。全面提升口岸能级,做强做大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积极创建综合保税区、国家水运开放口岸、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加快功能载体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以高铁片区、安宁片区、临港片区为依托,建设航运物流核心区、保税物流加工区、高端制造聚集区、自贸新城中心区、区域金融服务区、国际商贸集聚区六大功能区,大力发展临港特色产业,着力打造进出口加工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实施“1区+N园”协同改革,促进“自贸红利·区域共享”。加强与省内市州和滇东黔北地区合作,探索共建改革协同区,扩大泸州港服务范围。到202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0亿元,实际到位外资10亿元。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全要素保障、全过程服务,健全招商机制,大力招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做优国际物流大通道,稳定开行泸州经广州至香港、泸州经钦州至新加坡铁海联运班列、“蓉欧+泸州港”号铁水联运班列和泸州至上海外贸直航班轮,积极打通泸州至凭祥至越南、泸州至石家庄至俄罗斯国际铁路通道,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加快融入东盟和中蒙俄走廊。深化与港口腹地、沿江港口城市合作,加快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合江片区),推动泸州港与重庆保税港区协同合作。加强与南京港、上海港合作,建立“泸粤港”铁海联运外贸绿色通道。扩大对港合作成果,大力推进对外贸易项目招引落地,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到2021年,实际到位外资累计达到30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优化政务服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最佳政务服务示范城市。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落实民间资本平等准入待遇,鼓励民间资本拓展投资领域。制定鼓励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建立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机制和审批绿色通道,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打造川渝滇黔结合部外来投资重要目的地。严格落实各类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设立信用融资风险分担资金池、动产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降低企业应急转贷资金申请门槛,鼓励支持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力推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知识产权试点和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保持政策执行连续性、稳定性,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二)实施产业升级攻坚行动,打造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省委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全域旅游以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等一系列部署,明确支持泸州打造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协同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等。未来三年,泸州必须紧紧围绕、精准对接全省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推动三次产业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加快构建具有泸州特色、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支撑。

强力推进三大千亿产业率先发展。做强做优千亿白酒产业,推动泸州老窖重回行业前三迈出实质性步伐,支持郎酒上市发展,推动川酒、绿地、环球佳酿以及中小酒企梯次成长,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强化智能终端产业链配套,促进“北斗+”产业发展,争创国家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精深培育千亿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产业集群。加快园区提档升级,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建立产业园区共享机制,构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4个核心园区+6个特色园区”产业生态圈,引导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发展,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实施“龙头企业带动计划”“规上企业倍增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单项冠军突破计划”等,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搬迁技改等方式做强做大。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进固态酿造、新药研制、核心基础件等重点产业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建设产业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科研平台,实施名校、名院、名企合作战略,推进“一企一平台”工程建设,积极加入北斗卫星导航、精准医学、军民融合等省级产业联盟,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到2021 年,白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5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0亿元,四大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100亿元。

强力推进十大现代服务业梯次发展。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业、健康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会展业,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休闲产业和智慧城市经济产业。围绕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推进白塔、城西、城南、城北、回龙湾五大商圈建设升级,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全国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全国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城市。围绕打造区域教育培训中心,利用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警察学院等教育资源,延展教育产业链。围绕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扩大医疗资源优势,加快西南医疗康健中心、西南天年颐养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深化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围绕打造区域文旅会展中心,坚持“农商文体养”全面融合,大力发展白酒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构成的全域旅游,突出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品牌打造,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泸州老窖旅游景区、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黄荆老林、福宝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川渝黔旅游金三角发展。办好“春酒秋商冬农博”展会。深入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建设西南建材产业物流港、西南粮油西南食谷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服务业重点企业,塑造一批服务业重点品牌。到2021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2%。

强力推进农业八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高效林竹产业、精品果业、绿色蔬菜产业、特色经作产业、优质粮食产业、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业。提质建设30个现代农业园区,创建西南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长江上游优质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西南山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和新型多功能农业创新发展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合江荔枝”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糯红高粱”“合江真龙柚”“江之阳蔬菜”等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扩规增效,打造“赤水河甜橙”“泸州桂圆”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发展农特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业,推进农业加工园区建设。实施“泸字号”知名品牌创建行动,打造“酒城优品”等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到2021年,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0个,建成万亩以上连片产业基地20个;建成百亿级产业4个。

(三)实施城市提质攻坚行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省委高度重视打造城市群、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工作,明确支持泸州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未来三年,泸州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研究,巩固扩大城市发展优势,增强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集聚辐射力。

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坚持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理念,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城”,以高铁新城、城西新区为抓手,加快沱江新城组团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邻玉白酒特色小镇、第二医教园区为载体,加快长江湿地新城组团建设,打造南部区域沿江新组团。加快园区生产生活和市政设施建设,推进“四大园区”建成泸州产城融合、全域开放的城市口岸。以云龙机场、神仙桥临港工业园为依托,规划建设泸川新城核心组团,推进泸县加快融入主城区,建设泸州大都市区北部副中心。推进合江与中心城区一体发展,支持合江县城建设长江上游滨江生态城。加快叙永、古蔺县城提档升级,打造泸州突出南向、面向滇黔开放的重要节点县城。实施“百镇建设行动” ,加强特色小镇培育。强化中心城区与县城、重点特色镇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构建大都市区、县城、重点特色镇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新型城镇体系。

推进城市功能新提升。坚持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提升中心城市基础承载和资源集聚能力,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体系。建立城市大交通格局,加快城市跨江通道建设,全线贯通二环路,构建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城市路网,形成内通外联的“大都市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推进城市基础提升和高效运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机制,统筹推进城市节点提升和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强城市消防、人防、应急防护体系和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提升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能力,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布局,加快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邻里中心、中小学、幼儿园等建设,构建优质便捷的城市生活圈。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一体化水平,推动形成文明共建、善治共享的城市软环境。

打造公园城市新名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合理扩大生态空间、控制生产空间、调优生活空间,科学构建以“公共、共享”为特色的“三生”空间结构。申报省级公园城市试点,按照“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自然生态系统治理,推进园林绿化提档升级,打造城乡全域大地景观,加快连江公园、长江湿地公园等建设,完善山水城市绿色网络,着力打造“两江四岸”百里绿色长廊、滨江公园体系。遵循“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城市旅游景城一体建设,将历史文化与山水景观深度融合,精心打造枇杷沟等传统历史街区,加快建设世界酒文化博物馆、茜草工业遗址等文化地标和旅游精品。 区域化、规模化、品质化推进城市开发,突出城市主干道、地标性建筑、重点区域立面特色,强化城市特色和风貌总体塑造,推进城市夜景亮化升级,充分放大城市价值展示面,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人文、生活等多元价值衍生。到 2021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2%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城市“沿绿沿江”发展格局和城市空间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四)实施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建设业兴人和美好家园。省委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摆在优先位置,要求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等。未来三年,泸州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打造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县域经济板块,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重点,突出城市功能建设优先,侧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推动产城融合,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形成市域经济核心支撑。泸县、合江县突出“两化”互动、集约发展,侧重优势产能成群成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提档升级。叙永县、古蔺县突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侧重农业规模质量和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打造县域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实施园区协同整合专项行动,探索“飞地园区”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完善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分类制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财政税收、建设用地、人才保障等领域配套政策和县(区)综合考核办法。全域推进“美丽泸州·宜居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村容村貌“六化”工程,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农村厕所革命,建设一批宜居乡村省、市级达标村。推进农村路水电气讯防“六网”建设和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加强乡村治理,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族势力、非法宗教活动及各类乱象,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创建平安乡村、文明村镇。到2021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8%以上,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农村厕所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推进,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构建乡村振兴发展体制机制。总结泸县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经验。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各类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和股权量化。推广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经验,加快建立乡村振兴贷款风险金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推进纳溪区省级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和新乡贤队伍培育,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试点示范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多规合一试点。建立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机制。到2021年,乡村振兴“1+6+N”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省级先进县(区)、先进乡镇、示范村。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高度重视“插花式”贫困户,持续推进住房安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增收、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重点工作,用足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提高扶贫效益和脱贫质量。强化脱贫攻坚市级统筹、县区主责、乡镇抓落实工作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对脱贫摘帽地区支持力度。强化贫困村“五个一”和非贫困村“三个一”帮扶力量选派管理。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到2019年,脱贫2.8万人、退出14个贫困村、古蔺、叙永两个国贫县摘帽,实现整体脱贫。

(五)实施民生改善攻坚行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省委强调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未来三年,泸州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推动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着力创造高品质幸福生活。

全面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大力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加大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和扶持力度,到2021年,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做好叙永、古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工作,到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强化高中教育提档升级,建立专项奖补机制,到2021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5%以上。推进高等院校内涵发展,支持市内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积极打造留学生基地。探索高等教育发展引进模式,吸引知名高校入驻泸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引进和培育优质职业教育品牌。

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推进健康城市“十大工程”建设,完善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推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发挥三甲医院引领带动作用,助推县级人民医院、基层卫生机构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到2021年,全市三级医院达到12家,县级人民医院均创建为三级医院,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甲级村卫生院站全覆盖。全面提档升级疾控、妇幼保健机构。加快实施市中医医院城南医院、市疾控中心、市中心血站迁建等卫生重点项目。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医联体建设、远程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建立分级诊疗、药品保障、医疗保障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让广大群众享受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高标准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推进劳有丰酬,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健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做好大学生、退役军人、困难群体等就业创业促进工作,全面提升就业创业质量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进住有宜居,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化商品住房供应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推进人有普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网络,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推进老有颐养,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夯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支持引进专业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基本殡葬服务普惠化、均等化。

繁荣兴盛文化事业。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深度挖掘泸州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长江文化、民俗文化,打造国家“长征·红色记忆工程”——石厢子会议旧址、四渡赤水战役战场和承载展示泸州历史文化的馆群,积极申报文化遗产项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构建现代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与综合执法,打造泸州文化产业孵化园,加快发展影视等文化产业,培育扩大文化消费。加强科技场馆建设,推进科技惠民,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县区为主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纠纷处理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化平安泸州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智慧云护城墙”等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深化“责任信访、阳光信访、法治信访”建设,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提高依法治安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工作。

(六)实施生态环保攻坚行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省委要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未来三年,泸州必须担负起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更加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让泸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持续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加强绿色能源体系建设与大气污染防治结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土地资源管控与土壤污染防治结合,实施监测预警、分类管控、风险防控、治理与修复“四大行动”。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与饮用水源地保护结合,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全面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整治。加强集聚集约发展与散乱污整治结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规范产业园区管理。加强黑臭水体治理与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结合,加大城镇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实施生态湿地公园等项目。

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深入推进长江沱江等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沿江空间布局,推进新建工业企业入驻园区、临江企业退江入园及环境安全隐患整治,筑牢沿江环境安全底线。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实施生态分区管控。实施绿色制造工厂,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实施生态修复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推进新一轮绿化泸州行动提质增效,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强化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涵养和石漠化修复治理。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快构建监管执法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依法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分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提升环境应急处突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快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投建运管”一体化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管网配套、污泥处置、再生水利用,到2021年,中心城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在95%、85%、50%以上,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规范化和监管信息化,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加快古叙垃圾焚烧发电厂、泸州市有机废物协同处理等项目建设,健全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到2021年,主城区、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镇(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率达到100%。

三、强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树立高质量发展鲜明导向。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强党委运用新发展理念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建设,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加强干部培训,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行动自觉和能力素质,引导各级干部在推动发展过程中注重总量、更注重结构,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注重速度、更注重效益,注重当前、更注重长远,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通过持续深入引导,让创新真正成为第一动力,以产业创新为突破,推动科技创新、治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全面创新;让协调真正成为内生特点,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让绿色真正成为普遍形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开放真正成为必由之路,以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让共享真正成为根本目的,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完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推动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研究形成具有泸州特色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机制、考核办法等,引导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聚焦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和核心指标,突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发展综合质量效益。标准体系对接国内相关行业和重点领域标准,全面提升泸州产品、工程、服务、营商环境等标准化水平,探索制定白酒质量等行业标准,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统计机制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完善统计分类、监测、执法监督机制,全面准确反映高质量发展情况,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考核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健全完善针对县(区)发展实际、针对部门工作职能的差异化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指导,强化激励约束。

(三)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在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增强企业主体活力、产业链集群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深化煤电油气运等综合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直购电、富余电、直供气范围,制定市场化交易政策。以产业为导向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土地供给,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市域内流转。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完善“产业融资风险池”“园保贷”“应急转贷”等运行机制。以绩效为导向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税源培植,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税收占比,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做大做强做实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统筹国有资本布局、投向、流动,整合市属国有平台公司资源,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提升国有资本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的能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健康城市、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等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

(四)构建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坚持内培外引并重,加快形成人才活力竞相迸发、才能充分展示的新局面。加大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实施重大产业人才团队“麒麟计划”“工匠计划”“红鸥计划”,健全完善工业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热爱工业、精通工业、奉献工业的干部和人才队伍。办好中国泸州人才发展大会,探索自贸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大力集聚开放合作、国际贸易、商贸物流等国际化人才。加强贫困地区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完善高端人才服务中心职能,建强“酒城人才之家”,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人才的社会氛围。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健全完善精准支持政策和正向激励机制,树立和宣传企业家典型,培养优秀企业家队伍。

(五)强化高质量发展政治保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切实增强“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干部政德教育。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职能。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和优秀年轻干部发现选拔培养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统战工作,凝聚强大合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六大纪律建设,深化政治巡察,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细化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面部美容

北京腰部塑形美容多少钱

北京腰部塑形美容医院

美白美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