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靴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童靴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春秋夷夏斗争与融合【求医】

发布时间:2021-01-14 16:24:48 阅读: 来源:童靴厂家

春秋夷夏斗争与融合是西周夷夏斗争与融合的继续。同前一个时期相比,此期夷夏斗争与融合在深度上及广度上均大大超过了从前,可以说,春秋时期 是我国民族斗争与融合的一个高峰期。我国主体民族华夏族就是在春秋民族斗争与融合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这无疑在我国民族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春秋时期的夷夏斗争是以几个大国为中心展开的,并且在大多数时间(春秋初期除外)是与几个大国的“启土”政策联系在一起的。

春秋初年,由于王室衰微,诸夏各国失去了统一号令,相互间又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了蛮夷戎狄以驰骋发展的机会。其最引人注目者,一是晋东南地区的赤狄, 一是南方的楚国。赤狄位于晋国与周、郑、卫、邢诸国之间,曾被晋人视为与秦、齐、楚几个大国势力相侔的强敌。它大概在这个时候实现了某种形式的部族联合, 于是乘中原混乱之际,东出太行,侵郑,伐齐,伐鲁,入周,灭邢,灭卫,给诸夏造成极大的威胁。楚国自西周以来便自称为“蛮”,“不与中国之号谥”,及至春 秋初年,楚熊通更自立为王,伐随、伐邓,并吞申、息,屈服陈、蔡,直到屡次北伐中原的郑国。在此形势下,、等一班霸主起而以“尊王攘夷”相号 召,北伐诸戎,南拒强楚,总算维持住了诸夏各国的国祚不绝,从而使诸夏对蛮夷戎狄斗争的被动局面得以扭转过来。

嗣后,诸夏在对诸蛮夷 戎狄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虽文献尚不时有某夷狄族人侵入诸夏某国的记载,但这种入侵为祸的程度远不如春秋初年,且各国对之亦多能加以制伏。如鲁文公年 间至鲁宣公初年,赤狄的一支瞒分别入侵鲁、齐、宋,结果便分别为三国之师所剿灭,其三个豪酋分别被杀或被俘获。又鲁僖公三十三年,白狄伐晋,《传》 亦记晋人败狄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南),“获白狄子”。随着这种优势地位的确立,各大国竞相将蛮夷戎狄视作自己启土开疆的对象,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兼并周围戎 狄部族的土地和人民。

这里看得最清楚的是晋国对诸戎狄的兼并。早在晋献公时,就有人向献公建议说:“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 不亦宜乎。”但在春秋初年狄势方强的形势下,晋人的这个计划并未能付诸实施,其所兼并的对象实多为晋西南方向的诸姬姓小国,如韩、耿、霍、魏、杨、荀、 贾、焦、虞、虢之类。殆自春秋中叶开始,随着狄势的转弱,也由于诸姬姓小国已为晋兼并殆尽,晋即将兼并的目标转向其东面及北面诸狄人的部落,而首先被晋人 兼并的,正是春秋初年其势最盛的赤狄诸部。盖赤狄东出太行攻略中原诸夏的势头被遏阻以后,其内部的联盟便随之产生破裂,晋人抓住时机,一方面与北方的白狄 达成妥协,另一方面对赤狄采取分化政策。《左传》宣公十一年,“晋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杜预注:“赤狄潞氏最强,故服役众 狄。”知晋人成功地将赤狄之为首者潞氏从众狄中孤立起来。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晋师发起攻击,“灭赤狄潞氏。以潞子罂儿归”;接着,又在次年 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最后在晋景公十二年(前588年)伐灭最后一个赤狄部落,其土地、人民尽数纳入晋国的版图与人口范畴。鲁宣公十五年《传》文记晋 景公赏灭狄的功臣荀林父以“狄臣”。这些“狄臣”显然是被灭赤狄的一部分。

晋对白狄的政策较赤狄稍有不同。晋悼公五年(前569 年),作为众狄之首的无终子嘉父使人至晋,“因魏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悼公采大夫魏绛(即魏庄子)“和戎”之策,与诸狄结为盟友,使晋得以专力 对付南方楚国,以成就晋中兴之业。然此政策仅持续了一段时间,待晋楚达成弭兵之约后,晋人便对白狄族人施展起了故伎。《左传》昭公元年记“晋中行穆子败无 终及群狄于太原”,意味着晋人重新展开了对狄人的启土战争。不过此后晋人对白狄的战争率多由诸卿大夫策动,目的是要扩充诸卿大夫家族的势力。观以后诸次伐 狄之役多由晋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及赵氏率领,而嗣后三家之领地亦多散布在原狄人居住的晋中北及所谓“东阳”(太行山东麓)地区,即可窥知其中消息。大致无 终及其所率领的群狄在“大原”战败以后,便发生了分裂,其中无终东徙至今河北玉田,其余诸狄则退自代北结织成以后的代国,而代至战国初亦为赵襄子所灭。与 此同时,晋人的兵锋续指向太行山以东的鲜虞诸狄。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晋假道于鲜虞,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晋荀吴伐鲜 虞,围鼓,克之,以鼓子鸢归,既而返之;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鼓叛晋属鲜虞,使荀吴灭之。然晋对鲜虞本部的战争似颇不顺利,自鲁昭公十二年至鲁哀 公六年(公元前489年),晋七次侵伐鲜虞,皆不能得逞,其中一次甚至为鲜虞所败。后来鲜虞改称中山,至战国后才为赵所灭。

至于晋南 鄙的姜氏之戎,最终亦为晋所吞并。《春秋》昭公十七年(前525年),“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陆浑戎亦即姜戎。传文记陆浑被灭以后,“陆浑子奔楚,其 众奔甘鹿,周大获”,但其主要部分及其居地仍归晋有。昭公二十二年《传》文称“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杜注:“九州戎,陆 浑戎。州,乡属也,五州为乡。”是陆浑灭后,已被晋编入州乡之地域单位。

齐国在春秋时期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兼并夷人壮大起来的,其 兼并的对象主要为居住在今山东胶莱地区的莱夷。莱为东夷种群中之大者,自周初以来一直与齐势相抗衡。《春秋》经、传于鲁宣公七年、九年暨鲁襄公二年皆记齐 侯伐莱事,至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67年),才记载齐最终灭掉莱国。莱国的被灭,使齐领土的面积向东扩大将近一倍,同时莱地的居民亦成了齐 国的统治民。作于齐灵公时期的《叔夷钟》铭记灵公对伐莱之役中有功之臣叔夷发布的命辞,赐给他莱都某地下属的300个县(小县),命其管理莱地;同时赐给 他“造徒四千”,以作为他的“嫡僚”即嫡系部属;还赐给他“莱仆”250家,为其充当警戒之士。据研究,莱国被灭后,莱君及其部分遗民被迁往山东半岛东 端今龙口一带,作为齐的附庸,号为东莱。不过,东莱的附庸地位也未维持多久,约当齐景公的时候,它即再度为齐人灭亡,这样,莱夷完全融入了齐的版图。

银屑病的危害

银屑病面部外用什么药膏

宁波那个医院看男科病比较好